你瞭解這個曾打敗瑞士表,顛覆鐘錶史的品牌嗎?
本文來自公衆號腕錶天地
前不久去日本,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震。別瞎想,和車無關,我說的是地震。地震在日本是家常便飯,隔三差五就得震上一回。當然,大多數都是小地震,並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。而且,現在日本的建築也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。不過,如果擱在100年前,發生大地震就很可怕了。1923年,日本爆發了一場7.9級的大地震,這就是地震史上“赫赫有名”的關東大地震。共有15萬人在那次地震中喪生,東京、神奈川、千葉等地遭到嚴重破壞。
精工(那時還叫精工舍)的廠房也未能倖免,受損非常嚴重,大多數產品都在這場地震中毀於一旦,其中就包括客戶交給精工舍維修的1500只懷錶。服部金太郎辛辛苦苦經營多年的精工舍,可以說“一朝回到解放前”。地震屬於不可抗力,誰都沒辦法控制。廠房倒了,懷錶毀了,服部金太郎完全可以把“鍋”甩給地震,然後再找份工作謀生。他並沒有這麼做。作爲精工舍的掌門人,服部金太郎一直把責任和擔當視作生命。既然客戶出於信任,把懷錶交給精工舍修理,他就必須要對這些懷錶負責。哪怕這些懷錶由於地震而受損,服部金太郎也要給客戶一個滿意的交代。最後,他把與精工舍修理的懷錶價值相等的全新懷錶送給客戶。
1924年出現錶盤上擁有精工標識的腕錶
這一舉動完全出乎大家意料,誰都沒想到服部金太郎竟然會免費賠償全新懷錶。頓時,精工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,並在大家心裡樹立起了極高的威望。正所謂得道多助,服部金太郎積累的人脈和信譽,在精工舍的恢復重建中起到了關鍵作用。通過銀行貸款,服部金太郎開始重振旗鼓,他還從德國公司借到了先進的生產設備。
就這樣,在地震後的第二年,即1924年,精工舍恢復了“元氣”,並推出了新款腕錶。它雖然不是精工製作的首枚腕錶,但對品牌而言卻有着深遠的意義,因爲這是首枚錶盤上出現精工標識的腕錶。精工在日語裡有“成功”的意思,這枚腕錶的問世,標誌着精工從關東大地震中浴火重生,開始了全新的發展階段。
有趣的是,雖然1924年推出的腕錶上已經出現了精工標識,但是精工舍這個名字也並未完全消失。在上世紀20-40年代的一些精工鐘錶裡,我們依然能看到精工舍字樣。
鐵路表對於精準可靠有着很高的要求,精工以優秀的品質,受到了日本鐵路的青睞,於1929年成爲日本國營鐵路的指定鐵路表。精工當時爲日本鐵路製作的懷錶,簡潔優雅,性能卓越,在鐵路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當時精工的鐵路表
上世紀50年代,日本進入了電視時代。精工雖然不生產電視,但和電視卻很有緣分,因爲它是第一個在日本電視上做廣告的品牌。當時在日本電視中播放的動畫廣告,是精工的一款鬧鐘產品。所以,就跨界合作這點來說,精工同樣領先它的競爭對手一步。從精工製作鐘錶開始,服部金太郎就十分注重自主研發。他有着優秀企業家的素質,眼光長遠,並不只在乎眼前的盈利。精工幾十年的紮實積累,到了60年代迎來了集中大爆發。整個1960年代可以說是精工大顯身手的舞臺,享譽高級鐘錶界的Grand Seiko,就問世於1960年。
1960年誕生的第一代Grand Seiko
現代Grand Seiko
Grand Seiko的誕生,與日本政府的決策有關。日本計劃在1961年解除進口腕錶限制,換句話說,到時大量國外鐘錶就會涌入日本,對日本的本土鐘錶業造成巨大沖擊。作爲日本鐘錶品牌的代表,精工自然不甘心在競爭中落後,想搶先一步佔據日本國內市場。憑着多年積累,精工順利地在日本解除進口腕錶限制的前一年,推出後來成爲日本高級製表的標杆之作——Grand Seiko。Grand Seiko是日本鐘錶史上最早以“世界標準”爲目標打造的本土產品。設計上,它注重光影和線條的運用,製作方面借鑑了精工前幾年推出的Lord Marvel和Crown,最終的產品將簡潔、實用和精緻融爲一身,呈現出獨特迷人的日本味道。
1960年誕生的第一代Grand Seiko
就走時來說,Grand Seiko機械錶有自家的GS標準。這比瑞士官方天文臺(COSC)-4到+6秒的日差標準更嚴格,GS標準達到日差-3到+5秒。這還只是Standard(標準)級別的精度,如果是Special(特優)或者V.F.A(特別調整品),精度會更高。
首款Grand Seiko配備了拱形表鏡,立體時標和指針經過了鑽石切割,冷峻而有質感。需要注意的是,首款Grand Seiko的標識設在錶盤12時,2017年Grand Seiko成爲精工旗下的高端品牌之後,呼應了最初的設計風格,也將Grand Seiko的標識設在錶盤12時。而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,Grand Seiko的標識都位於錶盤的6時位置。
精工在1950年代基本拿遍了國內的精準度大獎,在日本已經找不到競爭對手,於是品牌乾脆將目光投向國外——瑞士。衆所周知,瑞士是鐘錶王國,強手如林。精工作爲當時唯一來自瑞士以外的選手,在瑞士參加精準度比賽,挑戰一大幫瑞士品牌,困難之大,可想而知。精工第一次參加瑞士的納沙泰爾天文臺比賽是在1963年,剛開始成績並不搶眼。瑞士品牌覺得精工對它們構成不了什麼威脅,根本沒把精工放在心上。
但是精工不斷總結提高,改進產品的品質,後來的成績越來越好。1968年,精工帶着Grand Seiko,在納沙泰爾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,一舉拿下了天文臺比賽的第2名、第4名和第8名。這讓瑞士人慌了手腳,再這樣搞下去,瑞士品牌的面子可丟大了,於是直接叫停了納沙泰爾天文臺比賽。既然納沙泰爾天文臺不讓玩了,那就到附近轉悠轉悠吧。於是精工又來到瑞士另一個著名的天文臺——日內瓦天文臺,繼續參加比賽。當時日內瓦天文臺爲了挽回瑞士品牌的顏面,確保獲勝,把一些石英機芯混進了比賽裡,和精工的機械機芯同臺競賽。最後瑞士品牌自然“體面”地包攬了前三,精工屈居第四。
誰都知道,石英機芯比機械機芯精準得多,就像5G和4G比速度那樣,結果不用想都明白。所以,儘管那次日內瓦天文臺比賽精工名義上第四,實際卻是第一。
精工鐘樓
和光百貨
這裡需要說明的是,精工和許多瑞士品牌之間並不只是競爭,同時也有合作,是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。服部金太郎在創業初期,從歐洲進口鐘表,並在日本銷售,和許多瑞士品牌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。現在位於東京銀座著名的和光百貨,也是服部家族的資產。在和光百貨,除了精工、Grand Seiko,你還能看到許多著名的瑞士品牌。
很快就來到了60年代末。1969年,精工推出了日差正負兩秒,經過特別調校的5赫茲高振頻自動上鍊機芯61 GS V.F.A和手動上鍊機芯45 GS V.F.A,在機械機芯的精準度方面達到驚人的高度。
同年,精工推出首枚採用6139機芯的導柱輪搭配垂直離合裝置的自動上鍊計時碼錶。現在導柱輪搭配垂直離合裝置在大家心目中是高級計時碼錶的標配,其實說白了都是精工當年玩剩下的。
1969年問世的石英錶Astron
在Astron誕生50週年之際,精工推出全新Astron GPS太陽電能腕錶
1969年,精工做的最牛的一件事是顛覆了鐘錶史。那年12月25日,精工率先量產石英錶Astron,掀起了影響深遠的石英革命的序幕。在石英錶問世之後,精工並沒有追求自身盈利,“壟斷”石英技術,而是將石英技術無償開放給全世界,讓全世界都能享受到石英技術帶來的精準和便利。這些輝煌的成績,服部金太郎已經看不到了,因爲那時他早已離開了人世。但是,服部金太郎講究誠信,注重品質,永遠領先一步的理念,已經深深地融入了精工的品牌文化。這個經歷了100多年風雨,堅持自主研發的品牌,必將在全新的時代迎來更爲輝煌的未來。